预备部教职员工历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如下:
论文题目 | 期刊名 | 发表日期 | 作者姓名 |
英语语音合成中基于DFGA的字音转换算法 |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| 2006.6 | 王永生 |
英文文语转换系统中基于决策树的词性标注的非监督学习 | 计算机应用 | 2006.3 | 王永生 |
在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——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 | 德国研究 | 2006 | 于雪梅 |
为都市系上绿腰带——慕尼黑郊区农村的发展及启示 | 德国研究 | 2006 | 于雪梅 |
Eurozentristische Darstellungsweisen in DaF-Lehrwerken und Gegenma?nahmen -- Dargestellt am Beispiel ?Ziele |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Deutsch-Chinesisch. Kolloquium zu Ehren von Siegfried Grosse, 25.11-27.11.2004, Shanghai | 2006 | 于雪梅 |
创意产业的人才资源 | 创意产业导 | 2006 | 于雪梅 |
小组活动如何进入外语口语课堂 | 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| 2006 | 俞秋似 |
英语语音合成中基于有限泛化法的字素切分规则的机器学习 | 计算机应用 | 2005.9 | 王永生 |
漫谈德语中称谓代词的使用 | 船山学刊 | 2005.3 | 俞秋似 |
英语语音合成中基于约束树的音节切分算法 | 微型电脑应用 | 2005.11 | 王永生 |
论德语教材的历史与研究 | 科学与工程研究 | 2005.1 | 赵勤 |
何谓DaF? DaZ? DaM? | 德语学习 | 2004.6 | 金秀芳 |
试析现代外语教学中影响教师行为的因素 | 中国教育经济与管理 | 2004.2 | 俞秋似 |
德语强化教学的特征和标准 | 外语教学 | 2004 | 金秀芳 |
论德语基础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| 2004年德语本科基础阶段教与学研讨会暨外指委德语组年会 | 2004 | 于雪梅 |
Eurozentristische Darstellungsweisen in DaF-Lehrwerken und die Gegenmassnahmen. Dargestelt am Beispiel Ziele. | 2004中德跨文化交际国际研讨会 | 2004 | 于雪梅 |
论德语教材中的德国中心主义表现手法 | 2004同济大学校庆报告会 | 2004 | 于雪梅 |
德国高校发展中心比较各州高校实力 | 德国研究 | 2003.1 | 李国强 |
德国红绿联合政府教育政策浅析 | 德国研究 | 2003.1 | 李国强 |
DSH听力考试的新动态及技巧训练 | 跨文化交流 | 2003.03 | 葛彦之 |
德福要求的语言交际能力 | 德语学习 | 2003.01 | 金秀芳 |
唐伦亿、、谭军未来教育重塑德国形象 | 中国教育报 | 2002.8 | 李国强 |
德国学士与硕士学位教育 | 德国研究 | 2002.4 | 李国强 |
德国教育体制弊端何在 | 德国研究 | 2002.3 | 李国强 |
浅论外语学习中的重复方略 | 现代汉语 | 2002.09 | 王赵森 |
单、双语教学在德语强化教学中的互补作用 | 同济大学学报 | 2002.09 | 王赵森 |
真实的故事-试析奥地利作家 | 西外校庆论文集 | 2002.09 | 杨建培 |
德国强化教学的特点初探 | 同济教育研究 | 2002.06 | 杭国生 |
新中国建立前的留德学生及其特点 | 会刊 | 2002.06 | 金秀芳 |
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—中德教育文化交流的枢纽 | 德国研究 | 2002.06 | 方建国 |
INTENSIVKURSE ZUM ERLERNEN DER DEUTSCHEN SPRACHE | CHINA-REPORT | 2002.06 | 杭国生 |
外语教学中的思维方法 | 同济教育研究 | 2002.05 | 王赵森 |
阅读--由输入至内化的有效途径 | 短期外语强化教学论集 | 2002.04 | 王赵森 |
洪堡人文主义理想在德国大学的体现 | 德国研究 | 2002.03 | 金秀芳 |
德语强化教学初给阶段语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| 同济教育研究 | 2002.01 | 汤 湘 |
德福(Test DaF在中国 | 德国研究 | 2002.01 | 金秀芳 |
强化德语培训之特点 | 中国强化德语教学论文集 | 2002 | 杭国生 |
对课文重述能力的培训步骤 | 中国强化德语教学论文集 | 2002 | 王晓明 |
天天都有从温德沃斯来的信 | 外国文艺 | 2002 | 杭国生 |
电影票与黄油煎蛋 | 外国文艺 | 2002 | 杭国生 |
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‘休克’现象 | 同济大学学报 | 2002 | 金秀芳 |
翻译在外语强化教学中的作用 | 短期外语强化教学论集 | 2002 | 曹平惠 |
TestDaF成绩与德国大学录取标准 | 德语学习 | 2002 | 舒 琳 |
理想化与妖魔化—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| 德国研究 | 2002 | 金秀芳 |
德国调整教育政策 | 中国教育报 | 2001.6 | 李国强 |
德支持境外德国问题研究 | 中国教育报 | 2001.5 | 李国强 |
德紧补计算机人才缺口 | 中国教育报 | 2001.4 | 李国强 |
德高校渴望自主招生 | 中国教育报 | 2001.2 | 李国强 |
APS与留学德国 | 德国研究 | 2001.12 | 徐 琴 |
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什么样 | 中国教育报 | 2001.1 | 李国强 |
论德语新词产生的原因及其方法 | 同济大学学报 | 2001.04 | 汤 湘 |
浅谈交际方式论证 | 跨文化交流 | 2001.04 | 李立贵 |
Kontakte,Konflikte und Kompromisse | 博士论文 | 2001.01 | 金秀芳 |
联想记忆与三R模式—学习外语的必经之路 | 同济大学学报 | 2001.01 | 王赵森 |
谈谈课堂教学中的答疑问题 | 短期外语强化教学论集2 | 2001.01 | 方建国 |
德国中学生的择学动机 | 中国教育报 | 2000.9 | 李国强 |
信息行业必备十大能力 | 中国教育报 | 2000.8 | 李国强 |
德国总理关注高教发展 | 中国教育报 | 2000.8 | 李国强 |
赴德留学传佳音 | 中国教育报 | 2000.7 | 李国强 |
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德教育报告看德国的教育 | 德国研究 | 2000.4 | 李国强 |
布尔曼部长的高校革命-德国高校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动态 | 德国研究 | 2000.3 | 李国强 |
德国聚集国际人才的新策略—国际质量网 | 德国研究 | 2000.12 | 方建国 |
德高校校医院将面向社会 | 中国教育报 | 2000.12 | 李国强 |
浅谈课堂教学中的答疑问题 | 短期外语强化教学论集3 | 2000.07 | 王赵森 |
德语强化教学的课程设置 | 同济大学学报 | 2000.04 | 杭国生 |
德语强化教材的编写原则 | 同济大学学报 | 2000.04 | 杭国生 |
从PNDS看我国的强化教学 | 同济大学学报 | 2000.04 | 王赵森 |
中德企业文化之比较 | 同济大学学报 | 2000.01 | 金秀芳 |
强化德语教材与语法教育 |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| 1996.7 | 李国强 |
杭国生德语强化教学的特点—以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为例 |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| 1995.6 | 李国强 |
篇章语言学在德语强化教学中的应用 | 同济教育研究 | 1995.1 | 李国强 |
杭国生、王赵森、、乐燕清、王晓明求实德语强化教程 | 同济大学出版社 | 1995.10 | 李国强 |
谈德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| 同济教育研究 | 1994.5 | 李国强 |